
最初的紀錄,留下足跡的開始
不是第一次騎車這種回憶,而是留下騎乘紀錄這件事,應該是在我購入的第一台GPS碼錶
「Bryton Rider 310」開始真的留下數字這件事。
相信騎過數年的車友來說,應該都有聽過或買過甚至現在還在使用的Bryton 310,當年這台上市後幾乎是改變了碼錶市場的機型。
隨著strava的強大與社群的流行,運動紀錄這塊幾乎成為了有沒有在騎車這件事的依據。
有時會跟朋友打趣說「如果今天沒有紀錄上傳的話,就沒騎車了。」

這篇開箱文,與其說是開箱,倒不如是...
我自已的個人經驗,以及想進入自行車世界的人,藉由碼錶切入給車友們一點參考。
我相信官網或是一些自媒體都有詳細的功能介紹,
我就著重在我對於Rider 17這個碼錶的定位自身的心得感想吧!
未提及之處可以再去官方與其他大大的文章參考。

首先,Rider 17是bryton最新的入門款碼錶。
聽到"入門"兩字,大家可能就會懷疑,是否對於自已來說是否夠用呢?
這個分成兩種層面來看:
1.你是剛接觸這項運動的人
跟所有東西很像要買一個物品前,應該會有點猶豫要買什麼樣等級的適合自已呢?
而Rider 17比起其他入門的碼錶來說最顯而易見的優點就是,螢幕真的大。
造型也如同中高階般空力造型,不會讓人覺得是使用入門機種。
支援APP操作,手機直接使用APP幾乎能把碼錶的設定全都客製好。
對於新手來說,使用起來幾分鐘都能邊用邊了解。
實際上在使用時只要開機、開始、完成,連接app後就會自動上傳數據。
當然第三方像strava平台同步也是有的。
當然對於多半剛接觸的入門者,
單純只是需要紀錄、騎乘看一些時速、坡度等等那就很夠了。
等自已對這項運動有更多的認識的需求後,自然可能知道自已需要什麼。
而Rider 17的價格沒有太多負擔,未來有升級打算的人先購入使用也很適合!
2.已經接觸一段日子,並固定有在騎車的車友
目前使用機械變速,或是電變車友但不在意碼錶要顯示出變速齒比的話。
亦或是跟我一樣,並無使用功率計還沒有想追求競賽路線的人。
已有較舊款的入門碼錶,想要換更大的螢幕,有更快更穩定的傳輸。
能夠支援智慧通知、雷達尾燈提升安全性。
想要換新碼錶,但沒有功率、導航需求的車友。
Rider 17還是會有感許多升級。
費用上甚至比當年人手一機的bryton 310定價還便宜不少....
1數字開頭的碼錶我認為,真的沒有對手。

比起訓練型的路線,我自已更愛騎著單車穿梭在沒騎過的小巷與小徑。
單車與其說是運動,對我更是旅行或移動的工具,同時具備多面向的樂趣。

雖然知道不應該被數字給束縛著,但自已有在玩攝影就知道,紀錄是一件滿重要的事。
我常常會回去尋找過往拍攝的照片,再跟現在比照下不管是回憶還是分享,我總是會被一些過去的照片給重點找回一些想法跟動力。
回過頭來看,當初我從一台萬元雜牌公路車開始,讓單車踏入我的生活整整六年,才換上了叫的出品牌的碳纖公路車,對於越來越喜愛騎單車這件事,才無意識的投入更多的時間在這項運動上。
我想並非所有人都要破紀錄或挑戰什麼偉大的史詩路線,單純的享受這項運動所帶來的快樂,就是踏上隨便一台單車後就能簡單的享受它。


手機app應用程式整合
bryton所有的碼錶結合自家推出的app「Active」,很輕鬆且容易客製自已所需的資訊。
比起碼錶上操作,手機app使用起來非常易懂。
也許以前大家對於bryton的app感到不是那麼好用,但其實我一路使用下來,看著bryton的慢慢進步,app也是持續在做更新。
真的幾乎常看見留言「硬體做的不錯,軟體很爛」
說真的我也掉過訊、紀錄壞檔等...但近期已經對這印象已經開始漸漸變少了...

手機app的進化
一路使用bryton的碼錶,能感受的到APP的進步。
左邊是早期的APP介面,看的出來介面上也更符合了現代的審美觀。
優化了上傳的穩定度,以前可能會需要再自已配對,或是上傳中斷的問題。
但現在幾乎就是你結束後騎乘,你只要APP有連手碼錶,騎乘的數據就會先上傳進手機,如果有連接第三方例如STRAVA,也會在上傳手機後開啟自動上傳,自動的就上傳STRAVA中。
也就只是你只要按下完成騎乘這個鍵之後,並在APP都有連接的情況下,你不用在做任何動作幾秒後就會上傳了。

除了APP的穩定度明顯提升之外。
APP上面的數劇也都很詳細,即使是像Rider 17入門機型的使用者,只要有配對踏頻器、心率等等,也能直接在APP中看到整個騎乘的數據與圖形,閱讀起來也比以前更很容易直覺操作與觀看。
如果大家還停留在bryton的app很不好用的印象。
我想現在已經進步了許多。
重視產品也重視自行車的整體環境
其實我有時觀注到bryton的fb粉絲團,發現他們三天二頭就會發佈更新「韌體」、更新app程式...我認為這是對於自已產品的負責態度,bryton除了在市面上要一直在跟的一線品牌技術競爭之外,對於使用者來說,購買一台不會容易被放生的機器也很重要。
前些日子,推出已久的入門款320還繼續有推出新韌體更新...
這真的是滿認真對待不管是多少什麼價位的機型。
有時新機種的技術,也有可能會下放給舊型機種,你買的碼錶還有可能隨著時間功能增加...當然這我就佛心看待。
不可能現在就很完美,但可以看見的是bryton"持續"在努力修正並聽取車友的意見。
這也是bryton能跟一級車隊「Intermarché-Wanty 」合作、並在本土成立車隊贊助台灣車手職業化「Bryton Racing Team」是台灣第一支真正「全員支薪」的職業車隊。
各方位看來
bryton是很有心在自行車領域投資,而不單純在硬體產品方向努力而已。

外接周邊設備
也能連結自家的Gardia R300 L雷達尾燈,就算是入門碼錶也能夠提升安全性。
此外,速度感應、心率、踏頻基本上都能搭配使用。
在沒有功率計的車友,這些算是一些基本練車的參考指標!
沒有功率計、電變顯示。

外型(從左置右分別是17、460、750、750SE)
不輸給中高階機型的3吋大螢幕...460也只有2.6吋
而且我感覺起來更寬,所以數字顯示比起其他機型都高的易讀性。
重量63g

比起以前的機型,往更薄度的方向發展。

入門跟中高階的差異在哪?
Rider 17雖然是入門碼錶但幾乎包含了所有的功能,但個人覺得比較大的差異在,缺少支援功率計、電變系統、導航系統等等。
但...你的單車是否是電變系統? 及使用電變有想要齒比顯示嗎?
是以競賽功率訓練為目標嗎?
尤其現在電變價格下降不少以及功率訓練的普及,如果有這樣需求的人建議就直接選更高階的碼錶就好。
導航需求
例如像是460黑白機就有導航路線能支援,但想要全彩圖資則要考量750SE、S510機種等...
但畢竟一分錢一分貨,Rider 17只是台千元碼錶,現在大家都有手機其實查路手機更為便利,但缺點就是比較復雜的道路要一直拿出手機來查。
其實當年我第一次環島時,還沒有智慧型手機的年代,是到超商買那本厚厚的地圖書來查路...其實那時環島很容易走錯路,但真的很有冒險感,即便是現在也是我充滿回憶的一次旅行....咳...離題了....

25小時算是還不錯的續航力,當然我使用過的460與750SE有著更高的續航力,不過當然價位差異,所幸喜愛長距離挑戰的車友也能夠變充變騎。
雖然要多帶行動電源
但換角度來說,超過一日的騎乘不管碼錶續航力如何,我幾乎還是會攜帶行動電源。
畢竟還有手機的電量要照顧。


我認真超愛騎單車尋找一些街邊美食,用單車進來雙重樂趣,移動跟到點都能享受。
把車靠在店門口上,有一種解任務的感覺...


雖然Rider 17是台很全面的入門碼錶。
其實我更想傳達,許久沒騎車的朋友或是正在考慮或剛開始加入自行車圈子的朋友們。
碼錶再怎樣進步變化,輕鬆出門享受騎車這點才是重點。
把車子牽出去,先在街上晃兩圈,不知道為什麼自然就會有點停不下來,想再多騎一點。
自已也很奇妙的購買了公路車,以前總沒想過會騎要趴著騎的單車...
沒想過要去騎什麼山路、騎什麼武嶺、環島、北高等...
但就慢慢的喜歡在街上繞繞,騎單車去喝咖啡去買麵包,感覺單車與機車最大的不同就是,單車可以很靠近自已,即便是現在打文章的我,單車就停放在我身後不到一公尺。
工作之餘時摸摸它,看看他,變把握兩下好像就很開心。
騎車也不是只有競速或是訓練自已變得強大,按個按鈕就開始紀錄路線,隨意的繞繞就是讓單車融入你的生活方式。
不知道當初跟我問單車的朋友們,是否有點久沒騎車出門了呢? 該再牽車出門了吧。
